废旧市场 废旧物资 二手设备 回收废料 危废处置 固体废物处理
随着垃圾焚烧发电厂产能快速扩张、垃圾分类推进以及垃圾增长放缓,垃圾焚烧厂负荷利用不足等问题一度引起大众关注。
据E20研究院监测,近两年,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0%左右。全国各地区产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处理规模占比为16%。
面对困境,垃圾焚烧行业积极谋求转型,产能整合与出海布局成为企业突围的重要路径。例如,过去一年,伟明环保、三峰环境、光大环境、瀚蓝环境等国内环保龙头企业,纷纷在东南亚(不含新加坡)和中亚地区布局垃圾焚烧产业。
“中国垃圾焚烧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焚烧、发电、炉渣利用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具备向世界提供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和中国案例的基础。”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一带一路”绿色品牌出海计划暨垃圾焚烧中国方案交流会上表示。
产业链可支撑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废弃物管理展望》报告数据,2020年,全球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为20.1亿吨,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至37.8亿吨,增长量接近60%,这些增长量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但现实是,全球70%的低收入国家缺乏基本的废物处理设施,需每年增加约200亿美元投资,并推动技术转移。目前,这些国家约40%的废物仍通过露天焚烧或非正规填埋处理,导致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如甲烷)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韦洪莲说:“生活垃圾填埋等于把地面垃圾变成地下垃圾,分散垃圾变成集中垃圾,今天的垃圾变成明天的垃圾。垃圾焚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经初步核算,2024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6236.62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115.55万吨/日,无害化处理量26198.58万吨。这得益于我国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和技术体系的全面升级。
《“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计划,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65%左右。当下,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10万吨/日,占全球的60%以上。
“中国垃圾焚烧项目在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和监管等关键环节处于‘全球领跑者’的位置,具备了提供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和一体化治理解决方案的服务,也具备了与发展中国家分享良好实践和知识的能力。”据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原驻华代表涂瑞和介绍,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已经与中国的垃圾焚烧发电服务商合作,在亚太地区开展垃圾焚烧发电示范项目合作。这标志着我国先进固废处理技术正加速向“一带一路”市场输出。
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云高也指出,我国有完整的垃圾焚烧产业链,制造产能十分充足。
排放标准更严格
垃圾焚烧排放指标能否全面达标甚至优于国际标准,关键取决于焚烧技术的成熟度。其中,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水平,直接体现着垃圾焚烧厂的核心技术实力。
韦洪莲指出:“深圳市和杭州市垃圾焚烧厂的排放标准已经远远优于欧盟排放标准。我们现在有能力、也有技术实力做到世界最严标准。”
在深圳市深能环保龙岗能源生态园,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置高质量发展成果可以用一句话阐释——喝着咖啡看垃圾处理,不闻臭味只有咖香溢。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深圳市创新“能源生态园”建设模式,以超欧盟标准建设了多座能源生态园,在国内超大型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后全量焚烧,不仅彻底解决了“垃圾围城”危机,还因包括二噁英在内的各类排放指标优秀,打破了人们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固有印象,变“邻避设施”为市民游客争相参观的“网红打卡地”。
据业内专家介绍,我国有充足的手段控制二噁英排放,不管后期处理还是前端把污染物进行有效分类,都能避免二噁英的产生。目前,业内正在研究一些新的技术,比如,低温无氧裂解技术,可以有效规避二噁英的产生。
浙江省则率先将最新技术应用于老旧生活垃圾焚烧厂,开始了超低排放改造。
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叶锡祥介绍,截至目前,浙江省累计建成焚烧和易腐垃圾处理设施143座,总处理能力达10.12万吨/日。
《浙江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任务目标显示,2025年,浙江省三分之一以上生活垃圾焚烧厂完成改造。目前,浙江省已有多座垃圾焚烧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7年,浙江省将基本实现全行业超低排放。这意味着,浙江省的垃圾焚烧厂将执行全球最严格的排放标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毫克/立方米、30毫克/立方米、80毫克/立方米,氨排放浓度不高于8毫克/立方米。
随着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浙江省在垃圾焚烧超低排放领域积累的成熟经验与先进技术,未来有望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应用,助力全球垃圾焚烧行业绿色升级。
飞灰处置有优势
发展生活垃圾焚烧项目,还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垃圾焚烧飞灰处置。据介绍,我国一年产生1000多万吨飞灰,而且全国产生量还在逐年上升。
根据生态环境部计划,到2030年,全国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控制在10%以内,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韦洪莲说:“现在全国每年的危险废物产生量大概1.2亿吨左右,其中,产生的飞灰加起来就有1200万吨,已经达到10%,还有其他的危险废物也要解决。达到目标任务并不容易。但浙江省在飞灰治理方面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据悉,早在2022年,浙江省印发的《浙江省危险废物“趋零填埋”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就以焚烧灰渣、废源资源化为突破口,明确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能力提升全流程路径。
在源头管控严控增量方面,浙江省主要推动老旧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一个炉型改造、工艺优化和技术的升级,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焚烧飞灰过快增长,计划到今年,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厂平均产飞灰比控制在3.5%。
叶锡祥介绍说:“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治理方面,浙江省通过开展‘趋零填埋’攻坚专项行动,建设了一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设施,全省危险废物填埋比下降至10%以内,杭州市、衢州市、嘉兴市等3个市危险废物填埋比已下降至5%以内。”
以衢州市为例,当地结合水泥产业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展飞灰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成功打造飞灰水洗+水泥窑协同处置的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形成了每年15万吨飞灰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功实现了从飞灰全填埋到零填埋的改变,让衢州在消化本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同时,也为省内嘉兴、金华、台州、丽水等市资源化利用飞灰20余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市建立了“基准指导价+差额补贴”机制,推动了所有垃圾焚烧厂在今年4月1日完成飞灰“零填埋”,原有填埋场库容转为应急储备资源;嘉兴市首创“飞灰水洗+高温熔融”技术,将垃圾焚烧飞灰100%资源化利用,项目入选“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目前,我们没有办法实现‘趋零填埋’,我们面临很大的技术挑战,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厂没有很好的办法管理飞灰,缺乏处理的设备等。”莫勒图沃大学化学与工艺工程系资深教授、斯里兰卡科学院院士、斯里兰卡国家创新局首席创新官阿吉特了解到中国的垃圾焚烧技术后,希望借鉴中国的相关经验,他说:“中国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排放问题。”
特别申明:“废旧市场”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市场]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市场】做删除处理。
首页 | 关于废旧市场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付款方式 | 平台执照 | 意见反馈
客服:0315-2023808
ICP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18022173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210043
客服热线:0315-2023808 工作时间:9:00-21:00
共赢热线:
0315-2023808
扫一扫
下载废旧市场APP